秦獻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戰國時期第二十西位國君,嬴姓,趙氏,名師隰,在位二十三年,秦靈公之子,早年流亡魏國,39歲回國繼位,62歲去世。
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
司馬遷將秦獻公看作秦國國勢由弱到強的轉折點,秦國從最初的偏遠小國,中原各國都排斥它,把它看成戎狄少數民族部落,秦獻公之後,才稱霸於諸國。
秦獻公登基之後,眼前的秦國並非他想象中的那般強盛。
相反,這是一個積貧積弱,民生凋敝的國家。
看著這一切,他的心中充滿了決心和信念,他要變法圖強,讓秦國崛起。
他明白,變法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深思熟慮,需要精心策劃。
因此,他開始西處尋訪賢才,可是秦國的環境不好,秦國地處偏僻,經濟落後,政治環境惡劣,如何能夠吸引六國人才呢?
秦獻公決定提升國力,廢除承襲300年的人殉製度。
人殉是一種活人陪葬的喪葬習俗,人殉對象是死者身邊的服務人員,諸如妃妾,衛士,仆役,禦夫,近臣等等。
人殉,一種是強迫性的殺殉,另一種是自願的義殉。
在秦國貴族中,人殉現象極為普遍,且持續時間最長,大大消耗了秦國的勞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秦獻公的這一政策逐漸顯示出了其深遠的影響。
秦國的人口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人民們紛紛拿起農具,辛勤耕耘,使得秦國的農業產量大幅度提升。
而到了戰時,這些平日裡種地的農民又能迅速轉化為訓練有素的士兵,為秦國的征戰立下赫赫戰功。
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秦獻公深知改革的艱難與阻力。
他明白,隻有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心。
因此,他推行了一係列的政策,鼓勵人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生產力。
秦獻公帶著嬴渠梁到櫟陽地帶考察,秦獻公喜歡上了櫟陽的地理條件,他們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進,秦獻公的臉上始終掛著滿意的微笑。
他對嬴渠梁說:“此地山勢峻峭,地勢險要,正是建立軍事堡壘的絕佳之地。”
嬴渠梁點頭稱是,他也看出了櫟陽的重要性。
這裡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既能作為防線抵擋外敵,又能作為進攻的跳板,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秦獻公繼續道:“而且櫟陽地處交通要衝,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能方便快捷地抵達各地。
這對於我們秦國的發展極為有利。”
嬴渠梁聽後,心中對秦獻公的遠見卓識更加敬佩。
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正確的戰略眼光和高效的執行力。
秦獻公能夠如此敏銳地捕捉到櫟陽的潛在價值,說明他對國家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和堅定的決心。
在返回的路上,秦獻公又對嬴渠梁說:“渠梁啊,你要記住,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靠武力,更要靠智慧和策略。
櫟陽這樣的地方,正是我們秦國崛起的基石。”
嬴渠梁聽後,他知道,自己作為秦國的一員,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秦獻公和嬴渠梁在櫟陽的考察中收穫滿滿,他們帶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回到了雍城。
秦獻公做的第二件利秦大事就是遷都,公元前383年,秦獻公決定從雍城遷往櫟陽,秦獻公覺得這樣做,至少有三大好處,第一大好處,在人殉的廢止上,秦國的貴族極力阻止,為了擺脫這部分貴族勢力,順利變革強秦,遷都則水到渠成。
第二大好處,櫟陽地理條件優厚,有水利,有豐富的田區,並且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
第三個好處就是利魏國較近,有利於收複河西,便與指揮軍隊和糧草調集。
河西之地一首是秦國的土地,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圖強後,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中原的諸侯國。
公元前408年,秦國的河西被強大的魏國所奪,建立了河西郡,秦國的生存空間也被擠壓,河西郡成為了秦國東出的心腹大患。
秦獻公為了能夠收複河西之地,整改戶籍製度,按五家為一伍單位編製,取消國人與野人的界限,觸犯秦法實施連坐,相互監督,秦國的治安一下好了起來,國力人口再一次獲得提升。
秦獻公的改革並未止步於此,他深知要想真正收複河西之地,還需要強大的軍隊作為後盾。
於是,他開始著手改革秦國的軍事製度。
他推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讓每一個秦國的子民都具備基本的戰鬥能力。
同時,他還注重武器裝備的更新和升級,從各地引進先進的鑄造技術,打造鋒利的兵器和堅固的鎧甲。
秦獻公為了今日,花費了二十多年的心血,他開始召集老世族,進行誓師大會,決議收回河西之地。
秦獻公站在誓師大會的台上,他的目光堅定而深邃,彷彿能穿透時間的迷霧,看到那片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
他的聲音洪亮而激昂,激起了每一個人的熱血與激情。
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那片土地上耕耘、戰鬥,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然而,如今那片土地卻被敵人侵占,成為了我們的心痛。
我,秦獻公,為了收回河西之地,己經花費了二十多年的心血。
今日,我站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召集你們,更是為了喚醒我們共同的記憶,激發我們共同的鬥誌!
秦獻公的話語如同一把烈火,燃燒在每一個世族成員的心中。
他們想起了曾經的輝煌,想起了祖先的榮光,更想起了被侵占的河西之地的屈辱。
他們的眼中閃爍著憤怒與決心,彷彿要將這份屈辱化為力量,化為收複失地的堅定信念。
我知道,這條路會充滿艱辛與困難。
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堅定信念,就冇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我相信,我們能夠再次創造輝煌,讓祖先的榮光在我們身上重現!
秦獻公的話語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世族成員們內心深處的勇氣與力量。
他們齊聲呐喊著,誓言要收回河西之地,為祖先複仇,為秦國爭光。
這一刻,他們的心緊緊相連,他們的力量彙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隨著誓師大會的結束,秦國的軍隊開始集結,向著河西之地進發。
他們帶著秦獻公的期望,帶著世族成員們的信念,踏上了收複失地的征程。
未來的路充滿了未知與危險,但他們堅信,隻要他們團結一心,堅定信念,就冇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