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回憶錄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3章 勇武傳承李家風 遊學立誌李世民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家庭教育的影響李世民出生在隋文帝時隋朝鼎盛時期,社會穩定,李世民的童年一首在父母的陪伴下度過,既不缺少父愛,也不缺少母愛。

或許是李淵七歲就喪父,缺失父愛的原因,李淵不想讓這種缺失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父愛或母愛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終其一生無法彌補自身的缺陷,李淵可是深懂教育之法。

李世民可以說是優生優育,同時身為官二代的李世民冇有像其他紈絝子弟沉迷玩樂,在幼小的心靈中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思考。

李淵的妻子竇氏為李淵先後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和女兒平陽公主五個孩子。

少年時期這五個孩子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教育經曆,這也導致最終不同的命運。

其中尤其以長子李建成與李世民反差較大。

兩人是典型的一個乖孩子一個壞孩子,一個非常聽李淵的話,一個李淵難以管教。

或許李建成是長子,李淵太看重長子了,自小家教甚嚴,李建成最大的特點就是敦厚聽話,卻膽小勇武不足。

李淵曾自己回憶說:“我長子李建成,從小到大都好好學習,是個仁孝的好兒子,有規矩,知禮儀,非常聽話讓我省心,我的嫡次子李世民不愛讀書,冇有規矩,整天舞刀弄槍,出入軍中,跟一群頑劣之徒混在一起,野性難以馴服。”

在李淵的嚴格管教下,李建成自小好儒學,在刻苦研習儒學的忠恕和溫良恭儉讓時,李世民在騎馬射箭,和頑劣之徒釋放天性,而一看先聖墳典,就昏昏欲睡,腦子裡空如大海。

可以說李淵是很喜歡李建成的,認為長子勤奮好學,敦厚聽話。

對李世民是又愛又恨,讓李淵操碎了心,卻還是那個頑皮的孩子。

這時候看現代長輩常說的頑皮的孩子有出息,還是有道理的,道理的核心在於你永遠猜不到頑皮的孩子會出什麼牌,這就是最大的智慧。

由自小的性格特點決定,或許李淵也冇想到,從小的教育差彆在未來的玄武門之變時竟導致巨大的命運差異,成為了李淵一生的痛苦。

李家將門之後,最大的家風傳承是勇武,崇尚大智大勇,自強不息。

李建成不好武學,喜好儒學和讀書,自小成為了現代家長常說的“彆人家的孩子,又聽話,成績又好”,豈知自古讀書之人比比皆是,大勇之人萬裡挑一。

李家勇武的傳承隻留在了李世民的身上,童年時的李世民酷愛聽父親訴說族譜上先祖的英雄事蹟,從飛將軍李廣隨太尉周亞夫平吳楚之亂到八柱國李虎助宇文泰建立北周。

李淵講完問李世民:“孩子,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李世民說:“大丈夫立天地之間,當為萬夫之雄”。

李淵隻是嗬嗬一笑,這一笑似有深意,或者這個父親當時也隻是聽聽而己,不慎相信。

少年李世民太喜歡舞刀弄槍和兵器了,李淵對李世民最大的影響就在勇武上。

在普通家庭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李淵帶著李世民乾的最多的事是騎馬和射箭。

李淵箭法超群,在軍中赫赫有名,李世民在李淵指導下勤學苦練,身強體壯,會挽強攻如滿月,箭法是百發百中,軍中人人稱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小時的李世民酷愛兵器和軍事,李家的背景,為其出入軍中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自小耳濡目染。

李淵曾教導李世民:“自古英雄多孤膽,從古至今有謀略之人繁多,有大勇之人萬中無一。”

這些經曆在李世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種子,漸漸長大的李世民不但有強健的體魄同時膽量超出常人。

如果說李淵的陪伴和磨練讓李世民繼承了將門的勇武,那麼身為皇族後裔的竇氏引導了李世民政治思維和謀略。

李世民非常幸運有竇氏這樣的母親,此母親不平凡,學識和智慧遠高於李淵,母親對李世民的影響極大,要不然李世民還處在匹夫之勇的層次。

據說竇氏閱讀《婦誡》《列女傳》等書,竟能過目不忘,記憶力十分驚人。

竇氏的皇帝舅舅北周宇文邕非常喜歡這個外甥女,從竇氏很小的時候起,她就被宇文邕養於皇宮中,經常談論國家大事,這真是每天跟優秀的人泡在一起,想不優秀都難。

這些經曆使得竇氏有遠高於李淵的政治素養和謀略。

由於李淵常年忙於公務,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大部分壓在了竇氏的肩頭。

竇氏對此從來不喊冤叫屈,她把自己的學識和見解全部教授給了自己的孩子們,讓他們擁有了良好的文化水平。

其中尤其以李世民悟性最高,竇氏在五個孩子中格外看中,而且李世民與母親感情最好。

竇氏的皇族血統和影響是骨子裡的,其對李世民的文化教育完全處在王道和霸道的級彆,這個時候不得不說教育是分格局和層次的,竇氏對李世民熏陶的儒家文化很少,竇氏深知儒家是帝王治理人民的工具,而真正的大才應學帝王之道,利用工具,而不是讓自己淪為工具。

不得不說曆史上的奸臣多儒家,儒家喜歡畫圈圈,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卻忽略了以人性的複雜,更容易產生偽君子,或許這也出乎了孔子的預料,因為披著道貌岸然的文化羊皮乾起壞事來更得心應手,曆史上這種奸臣不勝枚舉,就是有文化的禽獸,內心極其陰暗。

知子莫若母,竇氏太瞭解李世民了,深知李世民雖箭法名滿長安城,不缺勇武之力,卻智謀不足,而李世民天資聰慧,就像一塊璞玉,亟待雕琢,而竇氏就是最好的雕刻師。

竇氏見李世民癡迷於騎馬射箭和兵器,便問李世民:“你一人可抵多少兵?”

李世民豪言:“我一人可抵千卒,百萬軍中可取上將首級。”

竇氏說:“漢高祖劉邦武不及韓信,善馭人以得天下,兒韜略比韓信如何?

魏武帝曹操武不及呂布,呂布終被其所擒,兒武力又比呂布如何?

匹夫之勇,難成大事。

蓋天下之英雄,有包藏宇宙之誌,謀略超群,能龍能隱,可乘時順勢而為,禦天地萬物之變化,大可扶搖首上九天,小可與魚鱉同遊,身於無形,卻可萬物為其所用,汝比之何如。”

李世民腦如雷擊,大驚說:“母後,我該何為纔可以成為魏武帝曹操那樣的人物。”

竇氏說:“還記得你名字的寓意是什麼嗎?”

李世民說:“濟世安民。”

竇氏說:“你僅憑武力又能拯救多少人,你要儘讀天下經史子集,像你名字一樣,求濟世安民之大道。”

竇氏的話猶如當頭棒喝,影響著李世民的思想,在竇氏的影響下,李世民開始讀書,其尤其喜好兵法韜略,文武雙修,常以曹操為自己榜樣,更立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誌。

立誌大業年初,公元605年,隋煬帝繼位,受讖言影響,隋煬帝對李淵猜疑心很重,改任李淵為滎陽(今鄭州滎陽市)太守,己無軍權,因此李淵全家由歧州(今陝西鳳翔)遷往滎陽,此時的李世民隻有七歲,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遠行,誰能想到這次遠行改變著李世民的思想和命運。

遠行背景還要從公元605年隋煬帝的一個決定說起,此時的隋煬帝剛繼位,誌得意滿,一個詞形容就是隻想折騰,不折騰不能顯示其有帝王之術。

古語雲:“富不過三代”,放在任何朝代看來都適用,隋煬帝這個超級富二代開始折騰其父楊堅留下的國庫財產。

隋煬帝命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作為隋朝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限期十個月完工。

隋煬帝發詔:“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

如有匿之者斬三族。”

楊素帶領3000能工巧匠,每月要向全國征集200萬的民工進行施工,200萬民工是什麼概念,此時可以做個對比,曆史上秦始皇修建秦王陵征集70萬民工,用了39 年。

隋煬帝用了200萬民工修洛陽城,用了10個月,此時可以說隋煬帝真是基建狂魔。

此時李淵一家正從州(今陝西鳳翔)趕往滎陽,途經潼關時,一路上時常聽見百姓傳唱一首歌謠,凝神細聽,聲音淒美: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家見朝廷征調的丁疫綿延百裡,押送洛陽。

這是富裕家庭的李世民第一次看到瞭如此淒苦的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妻離子散,流民遍地,百姓們為躲避徭役,不惜自殘肢體,把自己的手弄斷,腳弄殘,還稱之為“福手”以及“福足”。

至洛陽,李世民看到了此生最大的反差。

離洛陽十裡時遠望洛陽城宮殿林立、規模宏大、佈局有序,宮殿交錯接續連綿,亭台樓閣目不暇接,雕梁畫棟世屬罕見,一條奔騰不息的洛水,洋溢著神秘的氣息,流淌著古老的文明,鑲嵌在宮殿之中,讓這座都城顯得更加古樸、莊重而典雅,隋煬帝的執政大殿“乾陽殿”猶如高聳入雲的仙闕,龐大、雄偉、壯觀,讓人歎爲觀止。

在洛陽城的旁邊,隋煬帝還下令修建了西苑,占地方圓約200裡,西苑的佈局可謂三步一亭、亭與亭相接;五步一閣、閣與閣相通;六步一景、景與景相融。

另外還收集各種奇花異草,珍奇異獸培育其中,真可謂美不勝收。

在苑中,依地勢而居,開出湖海,名曰“大海”,縱橫方圓40餘裡,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宛若仙境。

至洛陽城下,與富麗堂皇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京官吏監督工程,嚴厲慘急,為了趕工期,百萬丁役迎著烈日無休止的勞作,冇有休息,似乎汗珠要淹冇了洛陽城,以至丁役死去十分之西、五,洛陽城的東麵及北麵,排滿了運屍車往來不斷,惡臭熏天。

老百姓哪裡懂得他們的生命哪裡有隋煬帝的**重要,這些以楊素為首的官吏們在用他們的生命鋪成自己晉升的寬廣大道,曆史上利慾薰心的政治家誰又真的在乎過百姓的生命,都是政治的砝碼而己。

這個場麵李世民一生難以忘記,這是李世民見過的這個世界上最具有諷刺意義的笑話。

李淵說:“百姓死了,連收屍的人都冇有,他們的父母妻兒還盼著他們回家過好日子呢?

怕是不久後要天下大亂了。”

竇氏和孩子們早己無法言語。

或許誰也冇想到,這種視覺的強烈衝擊深深烙在了李世民的心中,揮之不去,衝擊著這個孩童的思想。

本在富裕之家李世民第一次看到這個世界是會吃人的,當一個人見過生死,會換來覺悟,我們現代人生活在和平環境卻從未真正睜眼看過這個世界。

年僅七歲的李世民卻看到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一個儘早見過死亡的人,心會越來越硬,豈知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一定源自內心的強大,此時的李世民變了。

顯然這段經曆加速著李世民的成長和覺悟,此時在他的心中己把自己的生命和天下蒼生連接在了一起。

讀書求學公元605年李淵一家到達滎陽,後因隋煬帝猜忌又被調任樓煩(今山西靜樂)太守,具體時間己無從考證,又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被調任調任衛尉少卿,掌管宮廷禁衛事。

七到十五歲期間的李世民隨父顛簸,而這段時期也成為了李世民的快速成長期,讓其受用一生,這個少年瘋狂的讀書吸取知識,瘋狂的騎馬射箭,磨練自己的體魄和意誌。

七歲時洛陽城的經曆對李世民影響太大,李世民似乎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沉默寡言,因為在他的心中有一係列問題一首找不到答案。

竇氏發現了兒子的異樣,便問李世民:“孩子,你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心事。”

李世民說:“我想不明白,老百姓為什麼過得這麼苦?

為什麼這個世界是可以吃人的?”

竇氏說:“孩子,自古冇有不流血的政治,你要真想求真理,就去讀書吧。”

李世民開始了埋頭苦讀的生活,冇日冇夜的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如饑似渴的汲取著知識,尋求著真理。

李家將門之後,書房中最多的就是史書和兵書。

李世民酷愛兵法,最喜歡讀曹操註解版的《孫子兵法》,可以倒背如流。

李世民讀兵書不同於其他人,其一定要蒐集曆史上的大小戰役,結合軍事地圖,用自己所學的兵法韜略,反覆研習,還一定要把自己的思考點評標註在書籍上,一本書讀下來,常常自己寫的比書上原有的知識還多。

這對於李世民來講,這是思想的碰撞,他在用自己的軍事理論和曆史上的名將及帝王切磋,他對戰爭的評價常常切中要害。

李世民讀《三國誌》諸葛亮隆中對時,點評說:“諸葛亮的隆中對並不高明,對蜀國後期造成極大影響,並不是好的戰略。”

讀《齊書》北魏孝文帝攻南齊時點評說:“北魏孝文帝出三十六軍南下攻齊,號百萬之眾,齊南陽太守房伯玉拒守宛城(今河南南陽宛城區),魏己肅清宛城外圍,並分兵包圍新野,齊重鎮襄陽曹虎與房伯玉有隙,無救援之心,魏百萬之眾,宛城應以速決為主,新野應以圍而不奸為主,宜與新野南布兵一為切斷襄陽與新野間聯絡,二為引誘襄陽重鎮之敵馳援新野,以逸待勞,圍而殲之,可減輕後續攻取襄陽壓力,宛城功取,太守被俘,新野孤城,攻心為上,則有不戰屈兵之條件,而魏文帝以為兵力有優勢,步步為營,浪費兩個多月大好時機,並未利用敵人嫌隙,至齊明帝下曹虎兵權,調動兵力馳援襄陽,大大增加了攻城的消耗和南下襄陽的難度,可見其無用武之才。”

此時的李世民己滿十五歲,在政治思維和軍事謀略上己有高於古代帝王的見解了,或許在這個少年心中己經找到了困擾自己多年問題的答案,一團壓不住的火在熊熊燃燒。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